品牌介绍
古榕武庙
古榕武庙(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代均有重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官民为纪念“忠义贯乾坤”的关羽而建,经数百年演变,到民国时方定格局。正殿顶为九脊重檐悬山顶,配以泥塑、嵌瓷,工艺精美。前厅顶上之八卦形藻井,是揭阳现存庙宇藻井。其结构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入门即前厅,厅顶有八卦形木雕藻井,图案繁缛,题材丰富,刀法娴熟,其中有许多为三国故事,潮汕地区历史上海族与农耕生活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甚见独运之匠心。关帝庙木雕藻井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精致木雕藻井,前檐、拜亭、梁架木雕,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主体建筑从头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组合严整,景象壮观,结构稳定刚健,反映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特色。为广东省同类建筑所罕见,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庙前置有古戏台,为我省古戏台清代建成庙宇戏台仅存二处之一。中厅两边墙壁上嵌有石碑多处。其中有光绪初年福建巡抚丁日昌疏奏慈禧及光绪帝为该庙赐盈额的碑文,对研究关帝庙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榕武庙(关帝庙)从始建到多次扩建、重修,留下许多题匾书跋碑记,特别是清代光绪年间寓居揭阳的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揭阳关帝庙颁赐匾额的奏折碑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赐的“威宣南海”匾额,均充分显示该庙在全国同类古建中的重要地位。2002年7月17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楹联
关帝庙内二副楹联“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秉烛岂避嫌,斯夜一心在汉室;华容非报德,此时两眼已无曹”。一巧用与关羽有关人物入对,一摘取关羽生平最引人注目的两件事,艺术手法巧妙,均被收入《中国楹联大辞典》。整个庙宇建筑风格既融合明清两代中原、粤西文化的精华,又独具潮汕、揭阳的特色。
价值 1.历史价值:古榕武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保存了粤东地区的清中期神庙戏台,是粤东地区历史悠久,影响较为深广的重要的古代宗教建筑,特别是获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赐的“威宣南海”匾额,均充分显示该庙在同类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2.艺术价值:古榕武庙整体呈对称院落式布局,从山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组合井然,稳定刚健,极具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特色。庙内主体建筑都保存较好,其灰塑、嵌瓷、木雕、彩绘与石雕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题材丰富、刀法圆熟、技艺多样的建筑木雕精美稀有,在广东乃至国内均属罕见,其前檐梁架木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科学价值:古榕武庙各组成部分在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和工艺上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其木雕技术更是反映了潮汕木雕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潮汕地区清中期木雕艺术的发展和流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在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科学价值。 4.社会价值:古榕武庙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古建筑,发挥了相当的宗教文化功能和社会影响,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整个揭阳地区的文物保护产生了示范和促进作用,同时对提升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北关帝庙戏台胜概
《揭阳县大事记》载:“天启二年,在榕城北门关帝庙建戏台,为四滴水结构,有斗拱、窗棂,并饰以木雕戏屏,是揭阳**座大型戏台。”揭阳古有“戏县”之称。明代中期,戏剧演出兴起,至清代后期盛行,蔚然成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考古发掘渔湖新寨一座古墓,出土明代嘉靖手抄南戏《琵琶记》剧本。清代光绪十四年版《揭阳县志》载:“谈陈三一曲,里巷市井,翕然共好。”意思是说,每当谈起《荔枝记》(剧中有“陈三磨镜”情节,后剧名改为《荔镜记》,为潮剧传统剧目),里巷市井皆津津乐道,赞赏称好。戏剧演出须有场所,明代榕城禁城后和双峰寺侧,均有“伎坊”之设。“伎坊”即戏班学戏兼演出场所的戏剧机构。北关帝庙建戏台,从“伎坊”脱胎分离而成独立演出场所,为揭阳**座戏台。《揭阳县志》载:“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刘业勤因前基址狭隘,捐买附近铺屋广而深之。”北关帝庙戏台,于清代乾隆年间,进行扩建增修,改为灰木结构,台面宽敞,前后二层,前为演出舞台,后作演员化妆和乐队伴奏,功能完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戏台”。
北关帝庙戏台称为“金鉴台”。唐太宗赞魏征语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喻鉴戒,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唐代张九龄认为,此出自皇帝之口的殷鉴,真是金玉良言,比金子还要宝贵。有感于此,遂发“金鉴传千秋”之语。北关帝庙戏台称“金鉴台”,戏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含意深长。戏台少不了楹联,供人观赏。佛山祖庙戏台联云:“传来往事成金鉴,谱出高歌徼紫霄。”清代光绪年间,揭邑俊彦陈德裕为“金鉴台”撰联云:“戏台演出,形色声容皆俱;历代金鉴,男女老少齐观。”此联挂于戏台柱上,众口传诵,历久不磨。
北关帝庙戏台,融合明清建筑风格和潮州传统工艺特色。舞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左右侧木雕戏屏,题材与关帝有关。如:桃园三结义、关公夜读《春秋》、过五关斩六将等。戏台雕梁画栋,方窗圆牖,古朴典雅。顶脊饰嵌瓷“双凤朝牡丹”, 寓意吉祥。嵌瓷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盛行,是富有潮州特色的民间工艺,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潮州民间艺人在灰泥做成坯后,未干时用灰泥与桐油调和,把不同颜色的瓷片粘贴上去,成为久不褪色的嵌瓷装饰,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戏台脊头饰灰泥彩塑“猛将结阵”,即武将阵前交锋的人物造型,形象传神生动。正好和戏剧演出“武打戏”的战斗场面吻合。戏台脊头饰“猛将结阵”人物造型,成为潮州屋顶装饰用于戏台之范例。北关帝庙戏台,既具戏剧演出功能,又是古戏台建筑之典范,极富戏剧文化蕴涵。北关帝庙戏台为粤东地区现存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古戏台建筑之一,与清代建于揭西县棉湖保生大帝庙戏台,合称揭阳庙宇戏台“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