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 > 文旅品牌 > 内容详情
揭阳古城

揭阳古城

所属分类:文旅品牌

品牌直达:揭阳古城.品牌.网络

品牌介绍


  禁城
  揭阳禁城(也称“金城”)为昔时之县衙,后曾作监狱、考院、中山公园等,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是广东省内一处至今保留完整的元代城墙。城墙用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封缝,历元、明、清至今六百五十多年,几度沧桑,仍岿然屹立。其内北城墙,尚存硕大宋榕三株,蓊郁繁荫,为禁城增色无限,明代有景“金城榕色”即指此。 时任揭阳达鲁花赤(掌印官、监县)的蒙古人达不歹慑于反抗力量,为保护县衙安全,乃强征民夫筑此禁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历时4年,方才完成,称为“金城”,意即固若金汤的意思,俗称禁城。达不歹对这座金城的期望很大,他要让它保证他的安全。然而,就在交付使用之际,陈吊王的义军就把抗元的旗帜插到金城上。
  揭阳自南宋复置县后,只建衙、街巷,没建城墙。蒙古人达不歹,便下令修筑内外城墙,外城墙为土夯实,内城墙为石砌围墙。内城墙长300丈,把整个县衙围起来。明朝年间,又扩修内城墙,增100丈。这样,内城墙长400丈,高1.5丈,基厚1.4丈,大都为石砌,小部分为贝灰夯实,十分坚固,有如金城汤池。因“固若金汤”而取“金城”之名。这样,揭阳县便有内、外两重城墙,城中有城,实属罕见。明时岭东道也设在里面,为县、道治所,后曾作监狱、考院,民国年间开辟为中山公园。城墙历经元、明、清至今660余年,几百年沧桑,仍岿然屹立,其内北城墙处,尚存宋代古榕三株,蓊郁繁荫,为禁城增色无限,明代八景之一“金城榕色”即指此。今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揭阳县志载,禁城长200丈,厚1丈4尺,高1丈2尺,全部用石头垒筑,贝灰合缝。那时的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如今仅存内城而已。禁城筑成之后,当时的统治者为它取了一个昵称:金城,既显其高贵煊赫,又有“固若金汤”之意。不待说,透过这个昵称,筑城者那得意之色是溢于言表的。不过,历史总是有些残酷,一些自诩为了不起的东西难免走向反面,一些被宣扬为固若金汤的东西,恰恰掩盖了虚怯。史载,公元1278年,散落在粤东的部分抗元力量被逼得退到揭阳榕城,元兵猛扑而来,迅速攻破城池,并纵火焚城,杀戮三天,榕城尸积如山,全城仅存6户8人。明天启间澄海解元谢宗的诗就是追写当时情况的: 《过榕城》 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 海气兼秋阔,潮声向晚翻, 腥风牡蛎市,细雨木棉村, 入夜多凄警,犹闻铃柝喧。
  命名争论
  禁城,指揭阳县衙,其周边一带地方则称“禁城脚”,地名牌上也是如此写法。记得郑智勇先生曾在《榕城文史》第三集中作了明确分析,且辩正为“金城”。但好多年过去了,却依然如故。笔者认为:这是关系历史文化的问题,是必须进行研究的。因为只有封建王朝的皇宫,才能称为“禁城”,如北京故宫便称“紫禁城”。
  县衙称“禁城”是不合理法的。在有皇帝的年代,是僭越,犯大禁忌的。现在虽时代不同,不作犯忌,但有违历史常识。
  揭阳县衙,明清时期称为“金城”,是有其历史、地理根据的。因为揭阳县衙在元、明两朝其围墙使用石条垒砌和贝灰夯实起来,高1.5丈,基宽1.4丈,周长400丈,十分坚固有若“金城汤池”,故才有“金城”之称。
  明末,郭之奇等在评议“揭阳八景”时,把县衙列为一景:“金城榕色”。并以此赋诗。可见古时是称“金城”的。至于后来称“禁城”,很可能是“金”、“禁”近音而致误吧?


1 2 3 4 5 6 7 8 9